前陣子我國央行宣布升息半碼,目的是抑制國內的通貨膨脹,而升息是緊縮貨幣的一種政策手段,目的是讓市場的熱錢回歸金融體系,藉以抑制通膨,達到穩定市場的功能。
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,各國央行為了趨緩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衝擊,採取大規模的貨幣政策,釋放了大量資金到市場,帶動股市及房市上漲,市場上的熱錢太多,就導致通貨膨脹嚴重,這篇我們就來談談通貨膨脹、通膨時我們可以做哪些投資。
【通貨膨脹是什麼?】
根據《經濟學》的定義,通貨膨脹(Inflation)是指「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,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」或是「等值的貨幣,其購買力持續性的下滑」。因此一經濟體必須其物價具「普遍」、「持續」與「顯著上漲」等特點,才稱為有通貨膨脹的現象。
通貨膨脹是經濟學名詞,並無單一衡量指標。經濟學者大多認為,最能夠用來衡量通膨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,以年增率來衡量一般民眾日常生活消費支出的通貨膨脹率。
※通貨膨脹是一個綜合數據,並不能反應每一種商品上漲
通貨膨脹是多種商品價格的綜合指數,是一個平均值的概念,雖然長期而言大多數的東西都會因為通膨而漲價,但漲幅並不一樣。
【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】
有幾種因素可能會導致通膨,像是鈔票印太多,造成貨幣的價值降低(這也是傳統通膨的定義),或者是所有生活必需品變得昂貴(就是物價上漲)。通貨膨脹的肇因,理論上可分為:需求拉動效應、成本推動效應、固有型通貨膨脹。以下將詳細解說!
1.需求拉動效應
當商品的需求大於生產能力供給,造成「物以稀為貴」的狀況,所以產品價格就會被抬高,導致通貨膨脹;白話一點的說法是指需求增加導致價格上漲。
2.成本推動效應
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是生產成本不斷上漲所造成的通貨膨脹。生產成本上漲的原因可能是勞動力成本上揚,或是原物料成本上漲,接著造成廠商供給減少,使得市場上的商品總供給減少而價格上漲,消費者因此需要花更多的錢買產品,造成「羊毛出在羊身上」的狀況,所以產品價格就會被抬高,導致通貨膨脹。
3.固有型通貨膨脹
固有型通貨膨脹也稱為餘波通貨膨脹、內在通貨膨脹,是一種因過去的經濟活動引發的通貨膨脹。這型態的通貨膨脹是和人的心理預期有關(這種預期是一種內在因素互相影響的結果),通常與價格/工資的螺旋上漲有關。
舉例來說,員工的心理預期是要持續提高薪資,才有更多錢維持他們的生活成本,而老闆為了不虧本,將產品成本加入在價格裡,因此價格被抬高,產品價格上漲讓員工需要更高的薪水去購買,所以出現「工資上漲代表商品成本的上漲」的情況,形成惡性循環。
案例:
- 員工預期通貨膨脹後萬物皆漲,向老闆提出要加薪
- 政府規定調整基本薪資,而導致店家漲價轉嫁至消費者身上
【通貨膨脹有哪幾種類型?】
通貨膨脹的類型可以依據每年的通膨速度快慢區分,可分成以下這4種主要的類型:

1.潛進性通貨膨脹:每年通膨比例≦3%
潛進性通膨會是一種推動經濟擴張的方式,這種通膨形況會使得消費者預期價格將持續上漲,因此會為了預先購入較低價格的產品,從而提振需求。一般也會把這種通膨當成「沒有高通膨」的正常常態,在這種情況下,企業較有可能獲利,因而較願意進行投資、增加雇用員工,有助於生產力獲益、就業創造與可持續成長,並帶來良性循環,因此美國聯準會FED就把2%設定為目標通膨率。
2.溫和性通貨膨脹:每年通膨比例3%~10%
當溫和性通膨出現時,就開始會對經濟有負面效果,因為人們會為了避免更高的價格,從而出現購買超過真正「需要」的產品;這個階段的通膨會快速增加的購買行為,進一步推動產品需求導致供應商跟不上,最後影響到消費者的薪資無法應付消費。
過去一年,受疫情影響,世界各國大多屬於溫和通貨膨脹;通常,央行會在溫和通膨時開始介入控制,目的是避免通膨進一步惡化,大多會採升息的方式來抑制通膨。
3.急遽性通貨膨脹:每年通膨比例>10%
如果進入到急遽性通貨膨脹的階段,代表經濟開始出現絕對的衰退情況,變得相當不穩定,這階段的貨幣貶值速度相當迅速,企業及民眾的收入已經跟不上產品的成本與價格;若是單一國家地區性的通膨,外資會因為貨幣貶值,將資產移出該國。
4.惡性通貨膨脹:每年通膨比例>50%
每年的通膨比例超過50%,或是每個月的物價上漲50%以上、一年內的物價上漲數百倍/數千倍的失控情況,都可以列入為惡性通貨膨脹。這階段的貨幣已經徹底失去原有的價值,人們不相信手上貨幣的購買力,貨幣購買力急速下跌,導致物價漲幅出現超過50%的情況。
台灣在1945至1950年就發生過惡性通膨,當時二戰末期,台灣銀行承購日本政府發行的公債,因此埋下通膨壓力;後來,國民政府移入台灣,導致物資供給不足,造成物價上漲,台灣銀行大量發行貨幣補足供政府及公營企業的赤字,由於當時的台幣跟中國大陸的法幣維持固定匯率,使台幣被捲入中國的惡性通膨,最後在1949年改發新台幣,以4萬元舊台幣換1元新台幣。
【通膨的優缺點】
一般人聽到通貨膨脹,都會有負面看法,但實際上通膨並非都不好,它是一把雙面刃,通膨的好壞取決於每年的通膨比例是多少,因此控制好通貨膨脹是很考驗當局政府的能力。
〈優點〉
「每年通膨比例≦3%」這個階段的通膨會讓消費者內心產生預期作用,認為價格將持續上漲,因此會預先購入較低價格的產品,這樣的行為有助於市場中的貨幣流動,避免民眾將錢存著不拿出使用。企業較有可能獲利,因而較願意進行投資、增加雇用員工,有助於生產力獲益、就業創造與可持續成長,並帶來良性循環,而將2%設定為目標通膨率,這也是多數國家努力控制的方向。
〈缺點〉
通膨程度過度劇烈(通膨比例>50%或漲幅已失控),人們手中的貨幣價值就會萎縮的很快,人們不會想持有本國貨幣,反而去持有實體資產或其他國家貨幣,由於貨幣沒人要用,價值就貶低得更快,人們買不起民生用品,甚至只能靠以物易物的方式度日,這種生活模式下的經濟是不可能會好,反而還大衰退好多年,這就是惡性通膨。
【台灣通膨情況】

▲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(資料來源:主計處資料)
在2021年,台灣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.98%,創13年來新高!不過這漲幅仍屬於較健康的通貨膨脹階段(潛進性通貨膨脹),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,台灣近10年(2013年1月~2022年1月)的通貨膨脹率都沒超過3%,平均的通貨膨脹率只有0.96%。
根據主計總處站內統計的資料,如果比較成長率的話,會發現數字應該更驚人:對照2020年的CPI數據,其實今年相較於兩年前,外食費已經漲6.66%、油料漲了70%、蔬菜34%、水果13.7%、肉類7.5%。就數據來看,臺灣也確實有通膨的壓力存在,是央行必須處理的。
不過為何在台灣生活會覺得通貨膨脹讓人喘不過氣,有以下這幾點因素:
1.台灣加薪幅度<通貨膨脹率
2.台灣加薪幅度<房價漲幅
2019年薪資中位數為49.8萬,2020年薪資中位數為50.1萬,薪水成長0.48%,但2020年的通貨膨脹率卻是1.86%,薪資漲幅跟不上通貨膨脹率,這也是讓大多數台灣人內心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原因。
【為何出現全球性通膨?】
全球因新冠疫情摧殘,各國經濟重創、國際產業生產鏈中斷等因素,造成全球性通膨,而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這幾點因素:
1.購物需求激增
在近年疫情期間,消費者因應遠端上班需求,添購3C電子商品以便辦公使用,而提高了3C電子產品需求;此外,也受到疫後報復性消費影響,像是汽車、家具、家用電器等商品的需求快速增加,在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的情形。
2.供給不足
受到新冠疫情影響,人們因染疫延後回到勞動崗位,造成工廠停擺,不少商品的全球供應鏈出現中斷,進而影響出貨進度及產品數量。例如:在2021年,晶片短缺造成全球汽車產業210億元的損失。在新冠疫情大爆發的時候,車商預估需求將下降,取消大量晶圓訂單,晶片製造商將產能轉往消費電子製造商;而隨著疫情趨緩,晶片需求大增,但晶片製造商的產能有限,無法提供大量晶片給車商,再加上車商因無零庫存管理方式,沒有庫存的晶片可以使用,導致生產線中斷,許多車商因此停工。再加上運輸物流也受疫情重創,全球航運業中斷、航線停飛或貨櫃塞港的影響,使得全球供應鏈的斷鏈危機更嚴重。
3.服務業供不應求導致價格開始反彈
隨著疫情慢慢降溫,消費者比就業者更快湧進餐廳、酒吧、美容理髮店或其他服務業,增加了店家的勞力成本。
4.能源價格
許多經濟學家預期,由於美國產油速度減緩、汙染者碳排放許可成本升高及汙染較重的燃料使用遭到限制,汽油價格偏高的情況不會消失。在2021年的時候,石油、天然氣、燃煤價格飛漲,都進一步帶動全球的物價上漲。
由於今年年初爆發俄烏戰爭,全球糧食、原物料、能源大受影響,以上因素加劇全球通膨的速度,目前全球金融市場都在擔心進入「一個成長疲弱,通膨上升的漫長時期」,有很大的機率會陷入停滯性通膨的風險,這點也是繼升息後,專家學者很關注的方向。
※所謂的「停滯性通膨」是指當消費需求縮減、企業獲利減少,將導致經濟成長停滯,甚至開始衰退,但物價仍持續高漲。
【通貨膨脹帶來哪些影響?】
這一章節來探討通膨帶來的有哪些影響,以及我們該如何降低影響,會詳細跟大家講解。

1.影響最大的族群:擁有「大量現金或存款」的人
受到通貨膨脹負面影響最大的族群是持有著一堆現金或存款的人;所以為了減少通膨的負面影響,可以選擇持有不受通膨影響的資產。
無法抗通膨的資產包括:定存、債券、儲蓄險、國民年金或勞保年金、外匯(外幣資產)、手上的現鈔等等,以上統稱為「貨幣型資產」。其中,債券和現金佔資產比例最高,受通膨影響最大。
這邊有不少人對債券抱持存疑,以為債券不算是貨幣,但事實上債券對金融業來說就是一種貨幣。舉例來說,假設一張債券能給你未來每個月1萬元的利息、到期支付的本金100萬,然而這100萬本金及每個月的1萬元利息不會因通膨增加而金額變多,所以通膨大幅上升時,代表債券的購買力大幅縮水。
2.最不受影響的族群:擁有「有價資產」的人
說帶來負面影響,就會有不受影響的族群,而最不受通膨影響的,則是持有有價資產的人,因為會導致價值變低的只有金錢貨幣、貨幣型資產,其餘資產的價值沒有變低,而有價資產的種類則有:房屋不動產、股票、股票型基金、黃金白銀等資產。
除了以上的有價資產,「債務」也能抗通膨!
這點有些人不太會知道,通膨通常會讓債務的影響縮小,因為代表當下的借款是更有價值,遇上通膨後,未來還款價值是比現今的價值更低。舉例來說,假設小明貸款到1000萬的房貸,代表現今這房子是有1000萬房貸的價值,若通膨之後,小明這間等值的房屋是沒辦法以1000萬貸款,必須花高於1000萬的金額才能貸款購買(例如:背負1300萬才能貸款那個等值的房屋),通膨後的1000萬可能只相當於小明現今的700萬元。
所以受到時間的關係,能讓當下的貸款比未來的貸款更有價值,才會有「債務」能抗通膨一說,不過這種方式並不是借了錢就有抗通膨效果,而是借了錢後要將資金投入到抗通膨資產(購買房地產),等於藉由借貸的槓桿放大抗通膨資產的效果。◎延伸閱讀:債務種類太多?教您聰明運用「二胎房貸」整合負債
※簡單總結重點:
1.現金、存款受到通貨膨脹影響大
2.非現金類的有價資產、實體資產越多影響越小
3.好好利用貸款也可以抗通膨
【通膨時期,可以投資哪些資產?】
經過上面的章節基本介紹,為了不想讓荷包縮水,勢必將資金開始轉往購買房地產、投資股票、黃金等抗通膨的有價資產,以下會詳細解說。
1.股票
通貨膨脹的部分原因是公司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(就是固有型通貨膨脹)。因此,購買企業的股票能把通貨膨脹的影響降至最低,至於說為何購買股票,不是通貨膨脹對股市有利,而是企業有定價能力,所以股市表現通常會優於通貨膨脹。
股票是國人最熟悉的投資工具,較為推薦的有這兩類股票,第一是高股息股票,較常被提及的相關族群有原物料、電信或運輸股。第二是金融股,因為只要央行進入升息階段,金融股的業績自然水漲船高。
2.房地產
通貨膨脹多半會帶動房價和租金上漲,所以投資房地產的回報多半會大於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。根據永慶房屋統計指出,除了新北市房價成長9.4%,其餘縣市的漲幅都在一成以上,台南更漲了28.6%,不過台南市房價高漲更多是受到護國神山台積電設廠緣故,南科的設廠進而帶動台南市的房價。
然而,隨著央行宣布升息一碼跟半碼,宣告1.31%低利息房貸走入歷史,這點對於市場來說,是給高通膨跟高房價降溫的做法;不過升息就會提高利率,對貸款人來說,需要支付的利息與經濟負擔都會增加,因此可以在還款方式、房貸年限上做調整,減少利息支出。◎延伸閱讀:升息來臨!房貸族掌握「3大重點」選出最優惠利率
3.硬資產
原物料的上漲常導致通貨膨脹,所以投資硬資產,像是金屬(不包含黃金)、能源、農產品等於物價飆漲的同時,你投資的資產也飆漲,如此就能有效避險。排除受俄烏戰爭的影響,觀察疫情中原物料的價格,會發現石油只在疫情大流行初期下跌,之後一路飆漲,如果在低點買進,獲利有機會遠高於通貨膨脹率。
一般來說,在通膨發生前,各種原物料就會開始先漲價,像是原油、金屬、農產品等等,原物料商品的價格變化,對國家的經濟發展、通貨膨脹都有直接影響,因此這也是被用來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之一,不過不太算多數人使用的方式。
【抗通膨的資產有哪些?】
前面有講到有些資產(有價資產)可以具有抗通膨的效果,例如:不動產、黃金、股票(有行業限定)等等,以下列出幾種可以抗通膨的資產。
1.股票
上一章節有特別說到股票為何可以抗通膨,這邊特別講解哪些行業的股票可以抗通膨。首先我們要了解,整體股票市場是擁有抗通膨能力的,但並不是每一種產業的股票可以抗通膨,取決於企業本身的訂價權。
- 可抗通膨的股票產業類別:能源、基礎材料、不動產、公用事業、必須消費品
- 較不抗通膨的股票產業類別:科技業、非必須消費品
※總結來說,持有穩定現今流、經營穩定、能根據原物料價格調漲定價增加收入的產業更能抗通膨;若是投資小白,可以選擇投資S&P500指數的ETF,這是最簡單的方式。
2.不動產/不動產投資信託(REITs)
在通貨膨脹時期,不動產是一個受歡迎的投資方式,投資人可以直接購買不動產,也可以透過購買不動產投資信託(REITs)來投資不動產。
不動產投資信託是指投資不動產,讓投資人可以用小錢投資不動產,有分三種:權益型的REITs、抵押型REITs、混合型REITs。裡面只有權益型的REITs有抗通膨效果,我們一般看到的REITs公司多屬於這類;抵押型REITs的性質比較類似於債券,所以抗通膨效果極差。
權益型的REITs(以收租金為主的人,也就是房東),通常房地產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運作良好,不過隨著通貨膨脹上升,房地產的價值、可以收取的租金都會跟著上升;導致房東在一段時間內可以賺取更多的租金收入,有助於跟上通貨膨脹的步伐。
邊要注意不動產容易受到升息影響(利率上升)、金融危機的影響,購買房地產的交易成本比股票高,但流動性比股票低,雖然它是可以有效抗通膨資產的工具,但大數人會選擇投資股票,而不是靠不動產收入抗通膨。◎延伸閱讀:房地合一稅2.0施政周年!能否「有效抑制房市」讓數據告訴您
3.黃金
黃金是一種實物資產,在大多數情況下能保持價值,也經常被認為是對沖通貨膨脹的工具,許多人會把黃金作為一種「替代貨幣」,特別是在貨幣大幅貶值的國家。
當鈔票越來越不值錢時,黃金還是能保有實際的購買力,因此反而價格會上漲,也被很多人視為抗通膨的利器;但目前許多學者抱持著存疑的心態,探討黃金究竟能不能抗通膨,這點具有爭議。
4.動利率債券及槓桿債務
浮動利率債券的利率會根據基準利率而定期變化,它與通貨膨脹率有正相關的特性。當通貨膨脹率上升時,通常央行會提高利率、抑制消費來減少通貨膨脹,而浮動利率債券的利率,會著通貨膨脹率上升而上升、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下降而下降。
槓桿債務包含了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(MBS)、抵押債務債務(CDO),這類型的證券會經由金融機構轉賣給投資人,這些債務屬於浮動利率債券,銀行或其他貸款人可以提高收取的利率,使投資報酬率與通貨膨脹同步。◎延伸閱讀:固定利率、一段式利率、分段式利率選哪個好?教您看懂房貸利率的差異
5.抗通膨債券(TIPS)
抗通膨債券屬於美國公債,利率是固定的,債券本身的價值(本金)會根據通貨膨脹率而變化。通膨增溫時,TIPS的本金會增加;通貨緊縮時,TIPS的本金也會減少,但利息是不會變動的,因為它是透過本金的變動,來影響投資人最終的報酬率。
【總結】
目前央行實施升息手段,至於說要不要購買抗通膨的資產,這因個人需求為準,沒有標準答案,但就是不抗通膨的資產比例不能過高;而且就算擁有抗通膨的資產,有些資產是無法持續增值或是風險極高,不適合長期擁有,所以投資者不該為了抗通膨而投資。
◎引用參考文章:通膨是什麼?通膨升息有關係?該怎麼進行通膨投資?《天下雜誌》
◎引用參考文章:如何抗通膨?10項投資資產讓你對抗通貨膨脹《Mr.Market市場先生》
作者介紹
